2018 年,我注册了域名,写下了第一篇 Blog,当时的契机其实是模仿。一天大半夜,我刷到一个本科老大哥的博客,很崇拜他在学校做的事——写了个 iOS App。我把他写 iOS App 的几篇文章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还找到一些隐藏彩蛋,备受鼓舞,发了封邮件而且很快收到了回复。看完更是感觉自己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牛劲,也能做点什么。于是第一步,照猫画虎搭起了学着老大哥的博客准备记录点东西。谁知道学没学到精髓,几年下来,博客程序换了一套又一套,正经文章却没写几篇。

最近几年 LLM 发展很快,极大程度改变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搜索、思考、输出的方式。每个人每天都对着聊天框地抠着提示词,一个字都不愿多打就按下了回车,聊天框呼呼地滚着“答案”,这种状态下,静下来思考成了一种奢侈品,写文章更是让人觉得是一件投入产出比性价很低的事。

所以,2025 年,写博客/写作是为了什么?

我的答案是:是让自己安静下来,梳理在做的事情;是在对着外界倒点垃圾

是让自己安静下来,梳理在做的事情

写点东西可以冷静下来,集中注意力干点事

在这个碎片化时代,我们的时间、精力、注意力也被敲碎成一块又一块。其实用不上什么下一代计算平台(Vision Pro 🤡),我们已经足够沉浸在手机世界里面,你可以现在抬头看窗外路过的人,会发现 60%+ 的年轻人都会一边走路一边刷着手机。

说来惭愧,我也是这群人的一员。不过是经常下班之后躺着刷,刷完了没有尽头的 Twitter/Rednote timeline,放下手机后一种空虚和焦虑的感觉席卷而来,缓过神来之后却又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。很长一段时间,感觉很难集中注意力,思维混乱,梳理不清东西。

写文档确实能让人冷静下来,因为写作本质还是脑力活动,不冷静下来去思考,没法写。

让我领略到这一点的是 L。一次我们一起梳理技术细节,他在共享文档上码了好多字,但在总结部分总觉得没写好,我看他二话不说直接删了全部重写。一开始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这么干,这不是给自己找堵吗?后来我知道了,看到他从头重新捋了一遍,越梳理越清楚,才明白他是在通过写文档梳理思绪。

是在对着外界倒点垃圾

To be a creator but not uesr

前面有一段时间,我每天都逼着自己都在互联网上一些犄角旮旯随地大小 💩,希望能每天都输出点东西。比如是发一张当天用心构图的照片、分享一些最近发现的新鲜玩意、写点什么感悟总结。

这么做的理由其实很简单,因为我不想只做一个内容消费者,我想创造点什么,如果恰好创造的东西不是垃圾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
坚持这样一件事情确实会让当下的感觉更丰富一些了,我会刻意去感受,去记录,去分享。不过这件事情我并没有坚持太久,直接原因是不好统一量化/记录我每天都发了什么(🤔)。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,后面还会尝试一下记录输出。

另一方面,LLM 冲击着我们的信息世界,它们生成的一波又一波的垃圾真正流回互联网,成为以后的训练推理数据,搞不好下一代就是 AI 学出来的数据教出来的。前段时间还看到 WDT 数字生命,大概是用自己的录音、视频、博客去训练了一个和自己语气很像的数字 Bot。

在这种背景下,个人的思考、文档、文章成了一种奢侈品,是最宝贵的数据。不过也是在这种背景下,虽然现在 LLM 遍地开花,纯手工写作成了件奢侈事,你随便整理点思路,它就能给你造一篇像样子的东西出来,但这都是都是从他模型参数下吐出来的东西,不是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。相比之下,自己思考和沉淀的东西可能才是非常宝贵的财富。

期望

避免"对完美有执念,对完成没态度"

从 2018 年到现在,个人记录了 950+ 备忘录,但流水账居多,大都没有发出来过(今天找借口了吗 🥵)

备忘录里面躺了太多垃圾都不如的信息废料。想一想就遗憾,确实错过了很多记录思考的机会。

其实写作应该是件很容易有反馈的事情,只要你不去想还有几个二级标题下面的内容没写完。一直打字写,写,写,它就总有写完的时候。写到这里算是想明白了,以后我的 Blog Post 里面,不应该再有 Draft 和 Done 两种状态。

要开坑就应该一鼓作气地开,先把垃圾框架发出来,坑再慢慢补。这么做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,好的文档/文章从来都不是写一次就能写好的,让我们造点垃圾。

这不,刚刚又造完一篇垃圾。不过感觉,好像也没想象中那么垃圾 🤔。

于 2025 年 3 月 14 日 01:01